改革创新与发达国家合作方式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协积极推动建立与发达国家科学家高层对话,拓展双边交流合作的新渠道和新机制。2017年上半年,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互访及对话等,在拓展重点上有所调整,加强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研发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科技界的交流合作。
改革对俄科技交流内容与形式。改版中俄科学家论坛,升级为新的中俄工程技术论坛。该论坛由中国科协和俄罗斯科学工程协会联合会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推动两国工程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自2014年起举办,至今已举办三届。首届论坛在哈尔滨举办,2015年,第二届论坛分别在杭州、南京、绵阳举办;2016年,第三届论坛分别在西安、嘉兴举办;第四届计划于今年11月底在湖州举办。论坛以中俄民用航天合作与应用产业发展为核心,围绕航天航天、遥感、工业控制、信息安全、核探测技术、先进制造等主题,组织中俄高层专家进行学术研讨。尤其注重邀请中俄企业共同分享创新思想、创新成果,为中国相关产业创新升级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促进中俄两国科技界更深入、更广泛的科技合作交流。过往三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促进黑龙江、浙江、陕西、四川等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海洋工程、智能装备、网络信息安全、航空、核探测等专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与日本科技界的民间交流,注重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2012年,时任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同志就指示要做好对日科技交流与合作。之后,双边处在稳妥处理好与日本对口组织友好关系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与日本高层科学家的交流,除了邀请日本对口组织积极参加中国科协年会、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世界机器人大会等科协重大活动,还在已有中日科技交流活动的基础上,创建了中日高层对话活动。交流内容从原来的跨学科学术交流,转变为重点对中日两国社会共同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研讨,譬如水环境技术、智能社会养老技术与产业发展等。在交流目的上,重点引进日本高端技术,借鉴日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成功应对相关问题的经验。2016年2月27日,启动并完成首次“中日科学家高层对话”活动,以“智能科技应对老龄化社会”为主题,邀请了30多位中日两国的科研人员、政策专家、企业界人士,从战略、产业、科技、行业应用等方面,就如何利用智能科技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进行了系统研讨。
开拓与发达国家双边科技合作的创新点,推动科协工作进入经济社会主战场。2016年,分别与韩国产业技术振兴协会和韩中科技交流中心举办以创新合作和技术转移项目对接为主要内容的学术交流活动。为韩国产业技术振兴协会会员企业的代表提供在华专家授课、企业座谈、技术访问及参观等活动。继续与美国科促会保持密切联系,在保障已有科研诚信合作机制的前提下,尝试将合作范围扩大至欧洲等国。
打造“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平台
自2013年起,积极开拓与周边国家及欧亚国家的双边高层科技交流。在国家有关部委发布“一带一路”战略以后,配合国家总体战略部署,深入开展科技外交,大力推进双边科技人文交流项目。目前已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创新设计等领域与以色列、东盟、中亚积累了经验和渠道,2017年将在此基础上推动依托地方科协与学会推动建立双边和区域合作基地。
积极打造东盟-中日韩青少年科技交流平台。鉴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深入开拓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2016年起,参加由科技部牵头的东盟10+3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今年1月,与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在北京共同主办第8届东盟-中日韩(10+3)青少年科技冬令营与教师科技研讨会活动?;疃魈馕扒啻河忻危纯臀倚小?,共邀请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4支代表队92名中学生和教师参加,增进了东亚、东南亚区域内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提升了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区域影响力。
加强与以色列马沙夫组织的合作。2012年,与马沙夫组织共同签署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联络部与以色列国外交部国际发展合作机构框架合作协议(2013-2016)》。除了保持在传统的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合作之外,还增加了包括孵化器运营与管理等科技创新的内容。2015-2017年,连续邀请以色列专家分别到河北、海南、福建、贵州、天津等省市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得到了地方政府高度评价。
利用中国科协重大活动交流平台,建立与陆上丝绸之路国家科技组织的合作关系。于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邀请来自孟加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荷兰、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11个机构的15位代表出席海峡两岸暨港澳科技合作论坛,并与马来西亚工程师协会、荷兰埃因霍温大学代表签署了《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合作协议》。国际科学与工程协会联盟、亚太工程协会联合会、孟加拉工程师协会、俄罗斯工程教育协会等机构表达了加强合作的愿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