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的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
一、科学教育评价的背景
(一)科学教育评价内容的转变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以往的科学教学评价中,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评价活动一般都由教师提出,学生则主要是听从教师的安排,作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种评价活动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评价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很难体现。
在评价主体有学生参与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自己检查目标的达成度,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采取措施调整与改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看法,师生共同改进教学。
2.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以往的科学教学评价主要集中在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以检查学生对学过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应用水平为主,所以评价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性,很少涉及科学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其他方面。
新的科学教育评价内容不仅仅是要考察学生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课程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与理解,还要考察包括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以及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二)科学教育评价方法的提升
1.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不仅包括原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领域的要求,由于这些要求与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教学目标,因此,对它们的评价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单纯的书面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采用的方法除了原有的书面测验以外,还应该包括教师的现场观察、访谈、轶事记录、专题作业、作品分析、学生学业档案、评定量表、学生的自评、互评等等。
2.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以往评价与教学往往是分离的。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大纲与教科书的要求,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评价没有太大的关系。而评价则是一个教学过程结束以后,对这一段教学的质量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措施。它不仅与教学在时间上有先后,而且在关系上也存在着因果联系。随着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调控、改进等功能不断得到开发,人们越来越注重评价对教学的参与性。不但在一段教学结束时使用评价,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都使用评价,出现了评价伴随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趋势,产生了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二、增强馆校结合教育评价有效性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馆校结合效果评价体系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严谨的教学设计和系统的教学过程,科技场馆教育具有自主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灵活多元等特点。馆校结合应是结合双方的特色优势。有学者认为馆校合作教育活动评价应包含前期的可行性评价,中期的过程性评价和后期的总结性评价。[2]
馆校合作评估属于教育评估,评价体系应包含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价手段和评估结果等等。馆校结合的评估主体不仅包括教育活动设计实施者的自我评估,还应包括具有权威性的上级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以检验馆校结合的教育成果和社会效益。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评估结果具备客观性和专业性,高校等科研机构也应该纳入评估主体,评估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在馆校合作中的发展,还应包括馆校双方的发展,馆校双方的发展可以包含教育人员的专业发展和社会效益评估。
(二)突出对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馆校学习课堂中给予及时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通过教师提问与学生反馈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重视教学中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关注学生的表现,收集各种有关信息。在观察前要针对评价要求,围绕评价指标,设计好观察的要点,并全程参与活动,及时记录与过程有关的各种信息,以便能顺利地综合成评价报告。
(三)推进与学校专业评价体系共享,建立相应合作机制
学校专业评价体系中的学生成长记录袋,是用以显示学生学习成就、进步表现、作品评价结果和其它相关资料的汇集。是评价学生发展水平、进步、努力、反省与改进的理想方式。馆校结合教育评价是校外科学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既有教师指定的作品,也有学生自定的作品;既有与他人合作的作品,也有学生独立完成的作品;既是学生思维活动记录的结果,也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产生的成果。两种评价体系各有所在领域的优势,合作与共享能在查漏补缺的同时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张晓.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学会,2018(1).
[2]王乐.馆校合作机制的中英比较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7(2):80-86
(李梦媛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