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是提升公众科技素养、发展创新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公众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对科普的要求越来越高??萍祭嗖┪锕葑魑平陶铰缘闹匾∩枋┲唬敲嫦蚬凇⒎裆缁岬墓嫘曰?,也是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
一、科技类博物馆在科学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和发展
对于公众来说,获取知识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科学技术时刻在发展,科学知识也永无止境??萍祭嗖┪锕莸目蒲Ы逃鼋鲆劳姓蛊反タ蒲е妒窃对恫还坏?,更重要的应在于引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科技类博物馆在科学教育中应承担起不可或缺的阵地作用??萍祭嗖┪锕莸目蒲Ы逃乱涤υ诔晌?蒲Ы逃挠幸娌钩浜椭行⊙男M獾诙翁蒙舷鹿Ψ?,充分利用好科技类博物馆互动、体验、实践的特点,整合学校教育资源,进行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科技类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作用。
二、西南地区科技类博物馆发展整体情况
一是科普教育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场馆接待能力逐年攀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西南地区省级场馆主要集中在2010年前建成,地市级及以下级别场馆主要于2010年后建成开放,相比较中东部地区,虽然场馆建设起步晚,但各级科技类博物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开展了面向各类人群的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宣传工作,切实发挥了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场馆接待量近三年来均呈现增长态势;二是科学教育活动在中小学校蓬勃开展。在科技类博物馆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以及在“科技馆进校园”、“科技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等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下,西南地区科技类博物馆自主研发、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
三、西南地区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总体向好,但各馆的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需求、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南地区的科学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场馆开发、建设能力总体偏低,展教水平及校本课程研发能力有限;二是展教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健全,人员结构地区差异大,职业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三是科学教育活动类型不够丰富,缺乏创新和科技馆特色,场馆提供的服务与学校的需求不匹配。
总之,西南地区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科学教育形式仍处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和灌输式的知识讲解阶段,场馆提供的科学教育服务与学校师生的需求存在差异,校本课程研发能力不足,启迪科学思维、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社会职能并未充分显现。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模式的研发、宣传、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西南地区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体系发展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与中国科协与教育部等相关机构的沟通与交流,联合制定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建设标准。明确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目标,设立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专项经费,实行主管部门层层考核机制;二是针对地区差异,把展品建设标准纳入场馆建设标准,制定标准化模式;三是平衡区域科学教育资源,向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适当倾斜;四是加强区域内场馆的沟通与交流,建立科学教育联盟,发挥优秀、大型场馆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省级、优秀场馆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交流,加强场馆间的人才交流与培养;五是打造科学教育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训计划和有效的考评机制,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玲,柴继山.关于科普场馆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的思考[C],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6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努力创新科技教育内容论坛,2014-05-24.
[2]中国科技馆课题组.科技馆教育活动创新与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科技馆,2015.4
[3]中国科技馆课题组.创新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对策研究报告[R].中国科协2011年“科普发展对策研究项目”,2011.12
[4]陆建松.我国科技博物馆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思考[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25
[5]赖灿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市场思维的“馆校结合”解决方案[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4):23
(张婕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