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馆坚持以观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和科技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展品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发挥科普展品的生命力。
一、增强展品“体验性”
展品是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基础,单件展品的可开发性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研发。因此,对于设计不合理、展示效果不佳的展品进行改造和升级,可以起到完善展品功能、提升教育活动研发潜力的作用。自2014年起,重庆科技馆实施了展览教育提升项目和常设展厅优化提升,先后对全馆148件展品以及配套布展设施进行更新。以下针对部分改造后的展项进行前后对比:
(一)在体验与回顾中,加深观众认知
“地震模拟体验”是重庆科技馆的明星展品,深受观众的喜爱。该展项取景自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一户家庭的厨房一角,观众可进入到房间感受6-7级的强烈震感。
在展品改造前,先是由观众进入房间选择就坐,亦或站在栏杆处扶好栏杆,随后工作人员启动系统,并以语音的方式向观众讲解地震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大一部分人选择聆听,而非尝试采取措施进行体验,从一开始的姿势保持到了结束的人员几乎每场都能遇见。由此一来,观众缺乏切身的体验认知,展项也偏离了展示的初衷。
改造后,该展项增加了视频回顾,并完善了厨房场景中用火用电等功能。在观众进入体验前,由工作人员复位气阀、燃气灶、电闸开关,待观众进入后,运行展项,并提醒观众“在厨房用火用电的情况下,您遭遇地震了”。体验过程中厨房的窗户化身监控器录下整段场景,待体验结束后视频自动回放,由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点评。由此一来,观众能通过回放的视频了解到自己行为,并对行为的正确与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展品也得到了价值的体现。
(二)增加新的表现形式,让体验更加真切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爆发,在大量资本的刺激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吸引了各行各业的跟进,科技馆行业就是其中之一[1]。重庆科技馆于2017年元旦期间正式推出了升级后的“月球弹跳”展项。
作为馆里的另一项明星展品,“月球弹跳”在开放期间常是人员爆满。在改造之前,观众需通过配重器进行配重,当体重满足30-80kg即可配重成功。随后观众坐上座椅体验月面行走,并由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讲解。这样的展示虽能让观众体验到月球行走的乐趣,但缺少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不少观众反映,缺少场景的代入感。
考虑到体验的局限性,重庆科技馆引进了虚拟现实技术(VR),对此展项增加了VR眼镜的体验。由于VR技术能实现对外界环境的隔绝,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上将体验者带入到一个虚拟的场景当中,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改造后,观众不仅能体验到月面行走的乐趣,还能在虚拟的月球场景体验互动游戏——找箱子。整个体验过程更加真切,也使观众对展品的认知更为深刻。
二、挖掘展品“故事性”
“故事具有将知识转化为理解的强大潜力......它不仅可以让科学变得更可及,更具有亲和力,而且更难忘,同时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2]?!泵拦⒄剐睦硌Ъ液蓝亍ぜ拥履稍凼觥拔颐敲恳桓鋈说难胺椒ú痪∠嗤颐嵌枷不锻恢中畔⒋莸姆椒ǎ禾补适耓3]。”由此可见,讲故事的重要性。在科技馆中讲故事,则必须要透过展品的表象,挖掘展品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融入讲述者想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此使展品深入观众的内心,同时得到更好的展品体验。
以重庆科技馆宇航科技展厅主题导览“宇航之梦”为例。导览开篇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引入,引出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之路:从“宇宙的起源→到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再到各时期发明的天文仪器→以及敢于飞天尝试的第一人万户→最后到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整场导览时间定为15—20分钟。导览中观众以第一视角的方式穿越历史长河,亲历科技发展之路,感受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宇宙对于未知探索的无畏精神,最后回到现代感受高新科技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由此引起观众对于祖国科技繁荣发展之共鸣。
参考文献
[1]周荣庭,王懂,韩飞飞.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的技术特征设计科技馆的创新运用[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2(6):413.
[2]布列德·麦克雷恩.将科学的戏剧效果与戏剧的科学性冶于一炉[J].维度(中文版),2014,(1):30.
[3]帕特里克·瓦特.通过讲述故事去探索文物背后的科学[J].维度(中文版),2014,(1):37.
陈香桦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